humankind

微博:humankind
q:2080493278

现在看来还是不能怎样。一直以来一个人默默的发展,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水平如何。但话说回来,谁又能客观的审视自己呢,不基于狭窄眼光看待吗?那即使跳出了周围的环境,甚至跳出了学界来观察,依然无法超越时代的我们又怎能知道自己已处在了人类文明的黄昏,而自身只不过是在这个处于不可逆转之下落的巨构里夹杂着的一粒企图着无望的上升的尘埃?
一切都涌动于混沌的不可知的湍流中。
这不是一种无意义的悲观。
由此导出的方法论是这样的:时刻保持着自省,不断发展。无所谓依赖于参考角度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只要不辜负自己就行。至于那些不同个体所形成的体系,忽略就行。而所谓的“全人类的命运”,不需要也不可能与某个个体或团体相连。正如洛克的假说所指明的一般,错综复杂的表象之上,人类这个智能个体自有她的目的。
那么最后呢。
如同充实自身,然后第一次(事实上是第三次)越过大洋走入陌生的世界寻求意义一般。
留下一些总结,然后怀揣着无限的好奇第一次体验进入另一个世界的奇妙。

6.
很难说明一个确切的时间点,因为我初中和高中都有许多大的变化,高一甚至一年都在适应和变化。在这段时间里许多事都让不断的改变,让我有了新的处事方式。但事实上很难说有什么从童年到成年的过程,因为我觉得我一直在成长,初三翻开初二的日记本,笑自己好幼稚。高一翻开初三的那本日记本,笑自己的那些豪言状语,奇怪用语。现在再来看高一我的感想肯定也不同。如果硬是要说,那也是很多事情,而且也多少以黑暗向为主,再者这些是最多只是改变了我怎么去应付式的对待周围的环境,并没有真切触及到我内心,触及到了我内心的也只是进一步巩固了我自己已有的决心,根本谈不上改变。所以可以是一件事,但是这一件事最多也只是个象征性的可以说出来被称之为trigger的东西,如果没有其他的背景也不能酝酿出这样一个事件。
    所以我就说一件对我自己觉得对我影响最大的事
   有一件事的确我不会忘记,那就是那次看电影,没错,就是星际穿越(片名叫interstellar,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做作地加上穿越两个字,好想那一年穿越剧很火,台译版叫星际效应,估计放到大陆没多少人会去看了吧。)
     首先要说的是在这之前我一直受美帝的电影影响很深。
     按时间顺序,其中包括遗落战境(画面美到不行,最后阿汤哥为了人类冒死把炸弹送到外星人的母舰上后成功爆炸了之后,我直接泪奔),普罗米修斯,2001太空漫游(慕名而看,一开始以为电脑出问题了,后来才知道开头有两分半钟什么东西都没有,第一次看只看了一半实在受不了库布里克的风格也没看太明白,看了第二遍才坚持看完了,克拉克的原著也是读过的)
      第一次看星际,也就是抱着周末日常看电影的心态去的。
     但是我不是因为星际是一部很硬的科幻电影或者它讲的题材很新颖什么而使得这部电影在我心中有无可取代的地位的。
      一开始觉得平平淡淡,但是到中间开始觉得有些小高潮,到后面库伯利用引力弹射让徘徊者号飞出卡甘迪亚黑洞的那个大高潮我都觉得不错,然后整个影片的顶点是在库珀进入黑洞利用先进文明为他创造的超立方体里用引力把黑洞内部的信息传给在地球上的墨菲之时,那里也没有拨动我的心弦。但是整个高潮全部结束后,当超立方体关闭,特写了库珀虚弱的飘在太空中没有动静的画面之时,背景音乐接着响起,一开始音量太小了我没听的太清,但有一些奇怪感觉好像在哪听过,慢慢的声音渐强,在最后音乐收尾时已经足够清晰,哦,我顿时就联想起这是2001太空漫游的开头的那个十分震撼的背景音乐,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高潮的轻音乐版本。
      顿时不知怎么的我就哭了,(我平常习惯一个人做到前面几排四周没人的地方看电影),真的就是没有任何原因,当时和现在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那么感动,感觉就好像是反射一般。
      然后整部电影的后面我都没太认真看了,都在想为什么,而且也是不知道为什么原因,觉得这部电影好伟大。(那时还不知道星际会很火)
       那时想到了原著里太空漫游讲的故事我顿时好想明白了什么,然后发现其实整部电影好想和2001太空漫游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开始我就觉得塔斯为什么要是个方块脸,马上想到了2001里面的方石碑。然后就是库珀进入黑洞时的场景和2001里鲍曼进入星门时旅行的相似性,还有库伯漂浮在太空的姿势和2001结尾时的那个婴儿俯瞰地球时的相似性。
      总之看完电影回家时我像发现一个新的物理定律一般在车上把这些事讲给我妈听,她也都当耳边风了。
      再后来我去网上查了,发现星际确实就是在向2001太空漫游致敬。
      然后为什么我会改变许多,是因为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篇豆瓣的影评。
     (请先读完这篇文章)

   1969年,美国人把宇航员送上了月球,这一举动当即引起巨大争议。也许最深刻的反对意见来自哲学家海德格尔,当登月的消息传到他那儿,海德格尔大惊失色,在他看来,“天上界”在古人看来是神圣的,但登月却象征着代表意欲与控制的技术文明侵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最后边界。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墓碑上书:“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呆在摇篮里。”海德格尔的学生汉娜·阿伦特曾对此评论道,古人或许会认为身体是灵魂的障碍,但从来没有人认为过Earth有一日会成为人类的障碍。    在这几位哲学家眼中,登月是一场严肃的哲学事件,他们与影片中的反面形象不太相似。影片一开始,小学老师声称登月计划是一场政治骗局,其目的不过是为了拖垮苏联的经济。库伯质问道:“你不相信我们曾经登上月球?”而后他说:“我们是拓荒者,是冒险家。”这种冒险精神当然和海德格尔等人所言的“意欲与算计”不一样。    冒险是年轻人的特征,守城是老年人干的事。英美的文明,如果还没走到将死之际,就始终该把目光投向星空。如果有一天NASA当真解散了,那这个文明也该灭亡了。文明的灭亡不是指所有人在生理上死绝,而是指文明之下的人都成了“末人”或“最后的人”,这种人有欲望和理性却没有激情,这种人精于盘算长远的自利,千方百计地来满足一大堆琐碎的欲求,这种人没有要别人承认自己比别人更伟大的欲望,只有一种“人人生而平等”的抽象观念,因而毫无卓越和成就可言,他们安于琐碎的幸福,对于不能超过这些琐碎欲望没有羞耻感,这种人是文明燃烧的灰烬,他们会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库伯的父亲曾告诉他,他们那个时代,有六十亿人,简直无法想象,每天都有新的点子、新的玩意儿冒出来。库伯的父亲是一个后来人,他总是哀叹没生在一个好时代,仿佛过去的才是最美好的。这种人曾生活过的那个时代是文明最后的黄昏,它必然走向黑夜,而他们已不再相信还会有一个崭新的黎明。因为在他们那个美妙的黄昏,人们就已经不过是在不断满足自己琐碎的欲望,不断的意欲与算计、控制与征服,正是这种人带来了后来那个可怕的灭绝时代。库伯身上则充满着“初人”的血气,他欣赏的古,不是当年那个黄昏,而是文明最初的黎明,是无尽的开拓与冒险,他虽然生在一个尽是老人的时代,但他会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而这是其他人根本做不到的。    我们的时代,如果有人以我们应该更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品质而非太空冒险为由批评航天计划,那他就是这种末人的典型代表。如果这种人竟然还援引当年的大哲,那他就是在根据浅层次的反思得出错误的结论。    为何要吟“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尝有人言老人没有力量,青年没有智慧。但这不可怕,可怕的是青年人也没了力量,没了激情,成了前不久一位教授曾言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样一种年轻人他根本不是年轻人,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年人,这些人生下来就早已满头华发。这种人会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在习惯中走向最后的灭亡,在梦中他们或许还会感觉到一丝痛苦,但这份痛苦不足以令其醒来。“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说的就是这个。强行延长文明的寿命,只会徒增辛劳。如果老人会怒斥光明的黯淡,那文明就没死,就依然是出现在岁月之流中的那份奇迹。                                                      豆瓣影评 星际(Interstellar)

      这个影评完全解释了为什么我那时会那么感动,这篇文章几乎表达我所想表达的(我还很幼稚地尝试过去找着篇文章的作者)。
      这篇文章多少反应了我那时的心态,仗着有基础来自我安慰与催眠,不想努力又不愿意承认自己别人差,同时还有peer pressure和父母的压力,看似冷静,优秀的表面下是一个傲慢与眼高手低的迷茫之人,于是感情上就需要依赖一些伟大的幻想来支撑本来就已被事实打击的面目全非的自己去继续沉浸在那个世界里,抑或说坚定了我自己继续去相信自己那个的错的已经不能再错了的内心世界的正确性,而可能正好是这个时候这部电影进入了我的世界,一不小心进入了我的内心。
      下面就简称为“这件事”吧。
      所以与其说这件事帮助了我,不如说是这件事“害了”我,很巧,如果按照题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这件事让我在那段时间里继续错下去。
      那为什么说我自己还是改变了呢,我的意思不是说这件事让我继续错下去,然后我认识错误之后得以及时改正了,所以这件事让我改变了;也不是说通过反思这件事让我明白了即使我有自己的东西,但我要先努力才能得到什么什么的。
       我认为这件事确立了我对我自己的认知(当然我没说我已经认识了我自己),或者说,我认识到了我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个体。
于是一个体系由此开始构建。
       而那之后我为什么还不努力冲一冲呢,毕竟这件事是在2014年末,还有半年多的时间,我可以很诚恳地坦白是因为自己沉迷于电脑游戏之中,而且在四五月份那段时间我又没日没夜的看我人生中第一部小说(真的无聊啊,认为自己不要复习,又想不出休闲的办法于是就找了一本小说),没错,这部小说就是三体(完全没意识到如此巧合,第一次知道看到这个名字还是在初二的一本讲二十世纪初的科学史书里作者无意提到的,然后就在找一本“名字十分神秘的小说”是想起了这个名字,,却不知在读的是一部划时代意义的巨作)。
无论如何。
       但并不是说那件事就这么过去了,因为不能说那件事能决定性的翻盘什么的,能让小胡瞬间觉醒在三四个月的时间里刻苦勤奋用功怎么怎么的。但是这件事的确是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的——我不知道是否真如此,也可能确实是我自己努力了并从心理上后视的把结果和这件事联系到了一起。

评论